结构入手,突出运算律的结构特征。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和学生的眼光都会聚焦在数据上,对数据的片面关注就会使得学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缺乏研究算式的结构意识。对算式的结构特征认识模糊,导致运算律的认识难以辩清,无法构建运算律的模型,从注意力的角度看,结构相比较数据,较为隐蔽,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并以此入手,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对算式结构的观察,深刻理解算式结构的“内在本质”。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汇报、交流,帮助学学生辨析加深对惩罚分配律的数据特征和结构特征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先从两大特征上能够进行正确的区分。
如:一张纸的大小如右图。 (做此类题目要先画图,再标上所用数据,找到要求的量,最后列式计算。) 从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中剪掉一部分,求剩余部门的面积和周长。如:在一张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中,剪下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剩余面积=大面积-小面积,周长不变仍是原长方形的周长) 计算215-93,是三位数减两位数。让学生在已经写出的竖式上计算,并通过“白菜”卡通的提示“差的百位上是几?为什么?”引导学生注意十位上“1减9不够减,要从百位退1”“1个百是10个十,退位以后的十位上是11个十减9个十,得2个十”“百位上是2减1得1”。 教材希望学生通过上面两道例题的学习,体会三位数加、减法既与两位数加、减法有相同的算法,还有新的内容,从而充实和发展原有的笔算经验,形成涵盖面比较宽的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回顾反思所进行的计算,总结计算法则。 “试一试”(教材第69页)计算643+752,让学生独立而完整地经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过程,并且在百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向千位进1。 重在说理,给找到的规律可以解释的依据。 说理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重要途径。探索乘法分配律规律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说理。本节课重视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说理,本节课注重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道理,既锻炼学生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采用大量举例说明规律的存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学生对于规律的发现与验证,还要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促成学生由原先对于相关规律的不自觉认识转向更自觉的状态。鼓励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举例验证”,通过多个算式发现存在的共同规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述规律,包括以数学式子进行个性化表征。在教学中也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随便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正确的举例,举的例子要符合运算律的结构特征,又要强调结论的得出必须通过列举大量的例子,只有找不到反例,才能进行归纳,获得结论。 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用大面积-小面积。 如:教室右面的墙壁长是8米,宽是4米,墙上有两面窗户,每扇窗户的长是3米,宽是2米,现在粉刷这面墙,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铺砖问题:在某一空间内铺地砖,求可铺多少块? 如:1、一间教室长9米,宽6米,要给地面铺上边长是3分米的方砖,一共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已知教室的长和宽及方砖的边长,求需要方砖的块数,用教室的面积÷方砖的面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单位是否一致!单位是否一致! “试一试”(教材第75页)计算643-580,差的百位上是0。由于这个差的最高位是百位,所以百位上的0不写出来。 两次“试一试”以后,教材分别提出问题“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在思考和交流中归纳笔算法则。 笔算法则讲述的是竖式计算的步骤、方法与注意点。法则的得出是对已经进行的一类计算经验的总结,更是以后进行同类计算的依据。从思维角度讲,得出法则是归纳推理,应用法则是演绎推理。所以,计算法则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计算效率。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海伦资讯网
2025-04-26
2025-04-26
2025-04-26
2025-04-26
2025-04-26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