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吃什么药控制发展 战友相见,就是理解,鼓励的驿站,是心灵慰藉的地方,就是让我们多联系、多交流沟通,面对困难和挫折,能笑对人生。老战友带我看黄河贾洪国 “虎豹口古渡,盈盈一河波光,溶溶半河月色,缓流如情人惜别!” 盛夏季节,寻访战友来到靖远,在老战友苏亚武,张全斌,周书良的陪同下,站在黄河岸边,我敢说,任何巨人,都像个孩子,永远都长不大。老战友张全斌非常赞同我的观点,所以到靖远的第一天,几个老战友便带我去参观了虎豹口,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真正与黄河亲密接触! 这黄河水实在太黄了,比腾格尔歌声里苍凉的黄河声更黄。河面不仅宽,而且汹涌、浪急。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而在靖远境内就有154公里,是流经陇中最长的县份,黄河给两岸的往来带来了不便,于是两岸的人民在黄河水流平缓的地方,设置了许多的渡口,比如索桥古渡、哈思吉渡口、北卜渡…… 虎豹口是整个甘肃最有名气的渡口,现在仍有配合旅游的筏子客,他们属于景区的工作人员。 在红军渡河之前,这里不叫虎豹口,而是叫虎帮割,1936年红军在这里渡河后,虎豹口这个地名才开始被人们所熟知,随行战友周书良推断,应该是红军中很多外地人听不懂靖远话,所以将虎帮割译成谐音虎豹口。 1936年10月24日至30日,21800多名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在虎豹口一线强渡黄河,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踏上了征战河西的艰苦卓绝的历程。抗战时期,靖远的筏子客从兰州运送军用物资到包头,支援前线,全民抗日。 黄河不会因为我们几个西藏老兵的欢悦而停止一瞬间,黄河顾不了那么多,因为她承载几千年的历史与现实,比黄河本身更为沉重,到了靖远她必须学会拐弯,我们的军旅往事都将顺着她的拐弯尽现悲壮、放肆,然后一往无前,山挡不住,树挡不住,神仙挡不住⋯⋯黄河在这里流经的速度,让我隐约体味了曾经雪域高原军营的生活节奏,有急有缓有快有慢,没有在西藏当过兵的人,肉眼很难看见,好比一支宏大叙事的交响乐,有抒情,有散板,有独奏,还有协奏⋯⋯假设黄河真要忽然暂停流动,安静地看我们几个老兵一眼,那世人准会奔走相告——黄河在靖远出问题了。这不仅要让水利专家惊慌,还有环境治理专家又将忙着写报告,电视台更要铺天盖地报道黄河怎么了…… 驻足岸边,黄河急湍似箭,猛浪若奔,正如85年前红军强渡虎豹口时一般。 以一份清净心去观渡,感受黄河的清风朗月,坦然自若缓缓东流,以敬佩的心,看红军遗存的风景,才有诗意。荡涤且震撼,你会发现虎豹口古渡不一样的美好。 当地政府十分注重挖掘发生在虎豹口及鱼龙山下的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在保护性修复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时,挖掘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见证物。先后修建了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塔、纪念林,如今这些地方已发展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当地也借此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1936年10月,红军在以会宁为中心的地区实现胜利会师,形成了横跨黄河两岸、雄峙西北、打通苏联的战略态势。此时的蒋介石如芒刺在背,坐卧不宁。之前,他对东北军、西北军与共产党的秘密联系已有耳闻,更是心忧如焚,焦灼万状。于是,他调集兵力,大举向北扑来。作战部署分两步,即通渭战役与最后围剿。 随后,张学良向中共中央秘密提供了蒋介石的通渭战役计划,并建议中共中央及早部署宁夏战役行动。1936年10月初,朱德、张国焘致电中央军委,提议为避免与敌决战,应抓紧造船,争取于黄河结冰前在靖远附近渡河。 据史料记载,中央军委权衡轻重,作出了提前执行宁夏战役的计划,要求红四方面军以一个军率造船技术部迅速行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有利于攻击中卫与定远营的渡河点,加速努力造船,在11月10日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 要渡河就得先有船,造船的任务就交给了三十军。三十军有一支船工队,军政委李先念又是木匠出身,对造船很熟悉。李先念率军马不停蹄开赴靖远。在大芦子白茨沟,发现沟里长满了粗大的榆树和柳树,非常适合打造船只,这让李先念欣喜不已。大芦子的老百姓得知红军要造船,毫不犹豫地将自家的大树砍倒,当地木工、铁匠还主动加入造船队伍。就这样,一个战时的“造船厂”秘密开工了。 靖远县大芦镇白茨沟村村民宋玉玺的爷爷是木匠,当年曾帮红军造过船。他听爷爷讲,红军的造船部队开进白茨沟后,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短短8天时间就造了16只船。加上被群众隐藏起来的船只,最后有可容纳百人的大船7只、容纳20余人的小船15只。据同行战友介绍,白茨沟距离黄河30余公里,木船造好后,红军就把船抬到附近的祖厉河,顺流而下运到张家崖湾的黄河边演练渡河。为了不被敌人发现,红军渡河演练都是在傍晚时分进行的。 10月23日,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总部抵达大芦子,在检查了各项准备工作后,下达了渡河命令。23日晚,三十军前卫团263团在红嘴子渡口组织偷渡,由于对地形不了解,船行至河中心遇浅滩搁浅受阻,当晚的渡河行动没有成功。 10月24日,李先念、程世才等乔装成本地人,在河靖村群众叶满、常庆福的带领下沿河岸侦察。他们发现虎豹口有大片的梨树林,便于隐蔽集结,这一带水流相对平缓,对面的鱼龙山下是一片广阔的滩地,便于抢滩登陆,便决定在虎豹口强渡。 陪同游览的战友苏亚武介绍说,当时红军还没到黄河岸边,敌军马步青就调集了两个骑兵旅,在对面岸边修筑碉堡,摆开了严防死守的架势,沿岸船只和船工也全部被敌人扣押。为了帮红军渡河,村民冒死把事先藏在河底的一条能容纳百人的大船打捞出来,送红军过河。 在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地攻击下,河防敌军溃败了。渡河先头部队按约定点起三堆火,熊熊火焰宣告渡河成功。 虎豹口河宽800多米,水流异常湍急,河中还有不断翻涌的漩涡。红军能在靖远成功渡河,离不开靖远人民的无私援助。在河靖坪村,当地的船工、水手们和红军战士组建了强渡委员会,组织船工帮助红军摆渡,还组织民众两百多人坚守渡口,将返回的船只从渡口下游沿黄河岸边的浅水通道拉回到渡河地点,保证了红军渡河行动的顺利进行。 在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一张红军出具的“乐捐证”,捐款主人是靖远北湾一个叫王供辰的开明人士,捐款金额是大洋一万零五十元。 “红军当时深受群众爱戴,靖远群众积极向红军捐款捐物。这笔捐款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当年当地群众给红军的捐赠中,最大的一笔捐款。”导游介绍说,至今在靖远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九月秋风天气凉; 红军战士志如钢。 为了穷人得解放; 黄河浪大湿衣裳。 黑天半夜饿得慌; 中堡家家灯火亮。 迎接红军到上房; 送上馒头和干粮。 歌谣生动描述了红军渡河后在中和堡鱼龙山下驻扎休整时受到群众欢迎的场景。 离开虎豹口时,我还是经不住想表达一个老兵对黄河的敬意。我先让爱人给我和虎子,背对黄河,留影一张,她叫我们尽量庄重些,再庄重些。镜头前,略带思考与沉着,黄河在我心中澎湃,可我更习惯冷静背对黄河,那是我最需要的对黄河的态度。因为,此刻,战友眼中的黄河,正沸腾着我们当年在部队时的激情和思想。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一花一世界》、《人生足迹》、《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初稿创作。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作者:贾洪国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海伦资讯网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请发表评论